疫情下,無論是個人用戶抑或是商業機構,對金融服務及商業交易的使用習慣由實體轉移到網絡平台,加速了網絡欺詐的演進速度!全球數據分析領導者SAS夥國際數碼金融調查機構Javelin就新冠肺炎期間,全球商業欺詐的情況及影響進行的最新調查發現,隨着急增的網絡交易,全球各地於2020年間的網絡欺詐活動上升近35%,涉及損失的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網絡欺詐手法及攻擊目標亦趨層出不窮,面對種種詐騙陷阱你懂得防範嗎?
SAS與Javelin發佈《數位詐欺攀升:新冠肺炎的全球影響(The Escalation of Digital Fraud : Global Impact of The Coronavirus)》的調查結果顯示,網購盛行下,網購及到店取貨成犯罪分子的主要攻擊目標,欺詐手法包含竊用支付單據及進行「錢騾」活動等,手法亦較以往常見的更難以識別,如盜用帳戶及入侵網絡,涵蓋多個電子支付平台,包括電子錢包、個人網上銀行及跨境匯款等。亞太區內已有多國發現各種新興欺詐手法,例如:利用社交媒介,透過電子郵件、短訊及WhatsApp等方式騙取用戶機密資料,並利用網絡釣魚手法避開防欺詐機制,使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欺詐過程。
問:新興詐欺手法有什麼?
答:亞太地區過往現金交易接受度高,也因技術先進數位商務行為並行,疫情爆發後,電子支付的接受度明顯提升,以下三個是疫情下發現的新興詐欺手法:
1. 在新加坡,罪犯利用疫情間消費者「心急」取得資訊的心裡,誘使下載看似提供聯繫的追蹤,但其實是用來盜用帳戶的應用程式(App)。
2. 在印度,罪犯利用網路釣魚文字訊息,透過用戶使用WhatsApp行動條碼功能在特約商店及點對點支付驗證PIN碼時,擷取其行動條碼螢幕截圖,然後再傳給罪犯使用。此手法還透過網路在國外進行!
3. 在日本,疫情前已遭逢嚴重電子詐欺事件,當中包括2018年Paypay電子支付推出20%退現活動時,因為罪犯將偷來的卡片憑證載入 PayPay 中,導致該活動在十天內用罄經費,而且更損失逾9千萬美元的退現金額。
問:如何減低誤墮騙局風險?
答:透過建立全面的防欺詐機制,金融機構能有效遏止網絡欺詐罪案,為避免誤墮騙局風險,用戶可留意以下四招:
1. 「即時」( Real-Time ) 評估欺詐活動風險
針對非貨幣交易或低風險交易,如採用批次處理監控,會減少實際損失之前,防止高風險活動的可能性。
2. 建置共用的智能監控機制
集中制定所有支付方式的決策,以客戶為中心的角度,審核所有客戶與銀行交易的渠道。
3. 擴大詐欺調查,納入反洗錢偵測
結合即時監測及企業以往的數據,識別出異常交易活動,以免用戶在不知情情況下參與洗錢活動或其他網絡犯罪活動。
4. 使用關聯分析,識別詐欺案件的共犯結構
可識別欺詐案件的共同特性,並在欺詐集團攻擊支付系統時準確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