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前景不明,加上社運的影響,不少商戶均表示生意大不如前甚至關門大吉,前線銷售受創直接影響廠商生產。有報道指,在內地設廠的港商陸續將生產線轉移至不受關稅影響的地區,降低營商風險。
據香港貿發局《商貿全接觸》報道,有本地電視機製造商、大型金屬建材廠和童裝睡衣製造商轉移生產線到海外,分散投資和開拓新市場。全中國十大電視機出口商之一的彩迅集團,擁有自家品牌康迪斯(Contex),2014年已開始在全球佈局,在海外設廠,目前在匈牙利及埃及已有生產線,墨西哥亦有合作廠商。去年1月,集團的足跡更遠至哥倫比亞。
對於轉陣海外的難處,集團業務發展總監陳澤鋒表示海關是首個要面對的必然要難題,只能靠自己摸索,籲企業準備在海外設廠要有心理準備應付。他提醒,除哥倫比亞等拉丁美洲國家外,東盟亦是港商投資設廠的「熱點」和跳板,是開拓「一帶一路」商機。
在東莞設有大型金屬建材廠和香港觀塘辦事處的香港金邊實業,25%生意來自美國,生意額約300萬美元(約2340萬港元),其董事總經理劉達邦表示,公司的產品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中國貨品徵收關稅清單之內,故先後走訪台灣、馬來西亞、柬埔寨及泰國尋找合適的地區遷廠。劉達邦說,目前主要考慮柬埔寨和泰國,前者地價和工資低,買地建廠成本便宜,政府亦歡迎外資;泰國的工業配套成熟,政府更給予五年免稅等優惠,再者當地有同行及客戶,供應鏈有保證,但相對地工資便較高,且物流運輸有一定壓力。他估計整個遷廠要花上一年時間,粗略估算料至少要花約5,000萬港元,
至於童裝製造及出口商香港企業信達企業,目前設有一家廠房位於廣西,他們亦決定把部分出口美國的產品將轉移至越南廠生產。該公司執行董事駱百強表示,越南的供應鏈和基建較成熟,位置也比較適中。
關於香港製造業
七八十年代是香港製造業發展最蓬勃的時期,由早期的塑膠花、紡織以至後期主要集中進行以簡單機械輔助的勞工密集製造程序的電子產品、玩具、鐘錶等;工業產品行銷世界各地。然而,由於香港土地狹小,加上中國改革開放,歐美國家對香港實施貿易配額,當年不少廠商紛紛遷移到中國內地,藍領階級接近完全消失。
配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