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日前已預告將提出200項新措施,在不動用新資源的情況下為巿民提供「更佳服務」。林鄭月娥指,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因社會動盪、疫情和國際政治形勢受到重創,勞工市場亦面對巨大壓力,政府預測全年經濟收縮6.1%。報告在土地、房屋、青年就業、航權及大灣區發展等範疇均有著筆,本文將列出2020施政報告的重點。
林鄭月娥指出,過去一年,香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新冠疫情肆虐,加上因去年的社會動盪對商業活動的影響,令本港經濟急速下滑,失業率持續上升,各行各業大受打擊。她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以「砥礪前行 重新出發」作為重點,提出以下措施:
一、支援中小企及商貿
1. 擴大「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資助範圍,為期兩年,讓受疫情影響企業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展銷;
2. 在「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下預留5,000萬元,資助專業團體加強在大灣區及海外的宣傳推廣;
3. 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聯同廣東省及有關商會推出一站式「GoGBA」平台,提供政策諮詢、培訓和對接服務,以協助港商拓展內銷市場和進軍內地大型電商平台;
4. 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明天(11月26日)起生效。
二、5G網絡建設和普及應用
1. 計劃於2021年供應更多不同頻帶的5G頻譜,在速度、容量和覆蓋等多方面滿足各種5G應用的需要;
2. 延長在「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資助計劃的申請期半年至明年5月,並且與多個公營機構合作,鼓勵各行各業運用5G技術。
三、建造業
1. 維持未來數年每年超過1,000億元工務工程投資,計及私營界別投資,可為建造業創造超過30萬個就業機會;
2. 向立法會建議,把整體撥款資助下每項小型工程的開支上限由目前的3,000萬元提升至5,000萬元,加快落實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程。
四、創意產業
1. 向「創意智優計劃」再注資10億元;
2. 成立跨政策局專責小組,促進藝術科技的推廣和發展,並預留合共1億元及提供先進場地及配套設施作實驗用途。
五、旅遊業
1. 為受疫情重創的旅遊業界推出額外6億元紓困措施,會惠及 旅行代理商及其職員、主業為導遊及領隊的自由作業持證導遊及領 隊、以接載旅客為主的旅遊服務巴士司機;
2. 待疫情緩和後,開拓更多本地文化和綠色旅遊資源,以期擴闊海內外客源及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及旅遊消閒體驗。
六、會展業
1. 落實重建灣仔北三座政府大樓和港灣道消防局用地為會展設施、酒店和寫字樓,以及推進亞洲國際博覽館二期發展計劃;
2. 運用10億元「會議展覽業資助計劃」,資助參與由貿發局舉辦的展覽的參展商和主要會議的參加者。
七、漁農業
1. 會在古洞南設立農業園,協助培育農業科技和農場管理現代化,並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援。農業園第一期工程即將展開,預期明年至2023年分階段完成;
2. 籌備於本港水域四個地點設立新養殖區,增加養魚產量,相關的環境影響評估工作正在進行,預計2022年完成。
八、國際金融中心
1. 將在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互聯互通」的選股範圍;
2. 加快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
3. 推動香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房託基金),包括研究適度放寬房託基金的投資限制及擴大投資者基礎,及為私募基金分發的附帶權益提供稅務寬免;
4. 已推出「拍住上」金融科技概念驗證測試資助計劃,鼓勵傳統金融機構夥拍初創企業進行概念驗證測試;
5. 就訂立發牌制度監管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進行公眾諮詢。
九、國際航空樞紐
1. 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會以市場化規則入股珠海機場,加強航空優勢;
2. 鞏固及提升機場城市建設,機管局將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興建多項創新設施,包括自動化停車場及多式聯運中轉大樓、以無人駕駛運輸系統連接機場、「航天城」及人工島為「航天走廊」,及日後把系統伸延至東涌市中心;
3. 開展跨境商用直升機服務籌備工作。
十、國際創科中心
1. 與深圳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並與深圳市政府研究在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首批研發大樓落成前, 由香港科技園公司承租和管理深圳福田科創園區部分地方;
2. 推出20億元為期五年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吸引海外傑出科研人才來港從事科研工作;
3. 於今年12月發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提出超過130項智慧城市措施;
4. 於今年12月推出「智方便」一站式服務平台,提供多項政府及公共事業電子服務。
十一、房屋政策
1. 《長遠房屋策略》(2021-22至2030-31年):提供約301,000個公營房屋
在東涌新市鎮擴展、啟德、安達臣道石礦場、洪水橋/厦村、古洞北/粉嶺北、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用地、具發展潛力棕地群、改劃用途的土地和房屋署預留作公屋發展的土地。
2. 增加中長期土地供應:提供超過10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
未來10至15年,來自北環線沿線約90公頃房屋用地,港鐵小蠔灣車廠上蓋發展和重建三個市區寮屋區及大坑西邨。
3. 長遠規劃:開拓約1,440公頃土地
主要須靠椅洲人工島填海、龍鼓灘近岸填海和重新規劃屯門西發展。
4. 公私營房屋供應
– 成立「項目促進辦事處」,加快處理大型私人住宅用地發展審批;
– 擴大發展局「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的職權,涵蓋發展局以外的部門;
– 行政長官親自督導房屋土地供應,確保各政策局和部門步伐一致。
5. 過渡性房屋
– 運用合共83億元專項撥款,促成非政府機構於2020-21至2022-23三年內提供1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當中13,200個單位已覓得合適土地;
– 推出先導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租用酒店或賓館作過渡性房屋用途;
– 於2021年年中推出試行計劃,為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合資格申請住戶提供現金津貼,約90,000個住戶受惠;
– 在2021年第一季完成「劏房」租務管制研究;
– 邀請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房屋協會在未來公營房屋項目中增加地積比率,以供應5%總樓面面積作社福設施用途;
6. 「明日大嶼願景」
規模最大、可提供的土地最多,目前申請撥款的是 涉及1,000公頃填海及相關策略性交通基建的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政府會努力爭取盡快開展有關研究,承諾在研究過程中會繼續聆聽各方意見,並積極探討創新的融資方案。
十二、運輸基建
1. 展開全面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及《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以配合土地發展規劃、房屋供應及支持可持續發展;
2.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已展開東涌線延線、屯門南延線的詳細規劃及設計;並將展開北環線的相關工作及向政府提交南港島線(西段)的項目建議書;
3. 提倡「多元組合」環保連接系統,包括建設自動行人道網絡和興建高架園景平台連接港鐵觀塘站,增強九龍東通達性,並就此展開公眾諮詢。
十三、環保藍圖
1. 致力爭取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就此於明年年中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制定更進取策略和措施;
2. 於2021年上半年為屯門環保園設立現代化紙漿生產設施招標,確保可自行處理回收廢紙。
十四、建設宜居城市
1. 活化工廈,於2021年年初推行「標準金額」徵收補地價先導計劃,加快舊工廈重建;
2. 「躍動港島南」(Invigorating Island South) ,建議將南區打造成為一個充滿活力、魄力、勁 力,適合工作、居住、創意及消閒玩樂的地區,計劃包括:
– 制訂海洋公園的重生方案;
– 活化珍寶海鮮舫;
– 提升香港仔及黃竹坑一帶的文化及消閒設施;
– 研究擴大香港仔避風塘範圍及增加船隻停泊區,並在沿岸提供更多登岸設施;
– 在已復修的石澳石礦場,以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水上運動中心;
– 加快黃竹坑舊式工廈的重建或改裝;
– 研究有否重建或整合區內現有「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或設施的空間,以推動「一地多用」;
– 美化公共空間和市容,提升黃竹坑商貿區及附近海濱地區的行人暢達性
十五、教育
1. 優質教育
– 加強德育、公民和國民教育,深化《憲法》、《基本法》及國家安全教育;
– 改革高中通識教育科;
– 強化教師入職、在職及升職前的培訓,提高教師質素;
– 在「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元推行為期三年電子學習資助計劃,並確保家境困難學生有平等學習機會;
– 支持香港演藝學院興建新教學設施和學生宿舍。
2. 青年發展
– 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資助約200間青年初創企業,並為此在「青年發展基金」預留1億元;
– 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資助在本地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本地大學畢業生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2,000個。
十六、創造就業及紓緩失業
1. 創造就業
– 除在本年度招聘約10,000名公務員和在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下創造約30,000個有時限職位外(當中超過11,000個職位適合大學畢業生),政府會創造更多行業為本的就業機會,涵蓋環保、建造及工程、創科、物業管理、法律、創意產業等,聘用近年畢業的青年人;
– 僱員再培訓局於2021年1月推出為期半年的新一期「特別.愛增值」計劃, 提供20,000個名額和培訓津貼。
2. 優化社會保障安全
– 將綜援計劃下的「援助失業人士特別計劃」(把適用於身體健全申請人的資產上限放寬一倍)延長六個月至2021年5月31日;
– 在綜援計劃下推行新安排,豁免身體健全申請人擁有的保險計劃現金價值計算為資產,為期一年;
– 由2021年8 月起把「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恆常化。
3. 紓緩交通費負擔
– 延長「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下每月公共交通開支水平由400元放寬至200元的臨時特別措施六個月至2021年6月30日;
– 港鐵將延長原定於今年年底結束的車費八折優惠三個月至2021年3月。
十七、醫療衞生
1. 於「禁毒基金」下預留額外3億元,為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提供針對性及持續的支援;
2. 透過「私營殘疾人士院舍買位計劃」增設暫顧服務宿位;在有剩餘宿額的特殊學校附設宿舍部提供暫託宿位服務; 安排有需要到日間配對展能中心接受服務的嚴重弱智舍友留在宿舍接受服務;以及就照顧者政策和相關先導計劃進行研究;
3. 擴大「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資助範圍,包括資助移除牙橋或牙冠和杜牙根服務;及為參加計劃最少五年並年滿75歲的長者提供第二次免費鑲配活動假牙及相關診療服務;
4. 為紓緩需要長期用藥病人的財政壓力,進一步完善經濟審查機制,擴大「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涵蓋的藥物類別,以及建立不常見疾病資料庫及資訊平台。
十八、市政服務
1. 應用科技改善公廁衞生和加強滅鼠工作;
2. 即將啟用天水圍臨時街市,並推進規劃六個新公眾街市項目。
十九、廣深合作項目
1. 支持香港保險業在CEPA框架下在大灣區內地城巿設立售後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港澳和內地居民提供諮詢、理賠、續保等全方位支援;
2. 盡快經廣東省審批先行落實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試行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香港公立醫院使用的醫療儀器安排,並適時延伸政策至更多指定醫療機構、藥物及醫療儀器;
3. 容許在香港已註冊的傳統外用中成藥產品可通過簡化的審批流程在大灣區註冊及銷售;
4. 在「屯門 — 赤鱲角隧道」開通後,全力推進「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容許合資格的香港私家車無須配額,經大橋進出廣東省,便利香港居民以自駕的方式到廣東省作短期商務、探親或旅遊。
5. 完善港深陸路口岸,調整部分陸路口岸的功能及延長通關時間,逐步落實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佈局,並馬上與深圳市政府展開研究在位處深圳的新皇崗口岸採用「一地兩檢」安排,以釋放香港落馬洲管制站超過20公頃土地作其他用途;6. 支持和協助多所本港大學在大灣區內的辦學計劃;
7. 支持由特區政府推行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和「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8. 成立「泛大灣區外來投資聯絡小組」,由投資推廣署聯同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對口單位制定全面的聯合外來投資業務建議,加強協同效應;
9. 通過香港賽馬會及其在廣州從化的馬場,共同推進大灣區馬產業發展。